大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

被引:50
作者
卓泽林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大学; 模式2; 模式3; 知识生产; 转型;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
G640 [高等教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自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由"模式1"到"模式2",再到"模式3"的发展路径。模式1知识生产模式因其无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转向模式2;模式2知识生产理论为突破学科界限,促使大学知识生产走向社会,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其忽略了公民社会实体等因素使其难以成为理想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3知识生产理论以创新网络和知识集群为衍生基础,依托"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情境,以多节点、多边界、多层次、多形态为特征,嵌入联合演进、联合专属和共同竞合的逻辑运行机制,并以学术性企业为努力方向构成了动态,融合的知识生产创新系统。大学知识生产应该尽快从模式2向模式3转型,并以此服务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而促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美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动力与变革模式研究.[D].李云鹏.南京师范大学.2012, 05
[2]  
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美) 德兰迪;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科学的智力和社会组织.[M].(美) 惠特利 (Whitley;R.)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M].王成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自然主义研究.[M].(美) 林肯; 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6]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法)埃德加·莫兰(EdgarMorin)著;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 [J].
李志峰 ;
高慧 ;
张忠家 .
教育研究, 2014, 35 (03) :55-63
[9]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J].
展立新 ;
陈学飞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 11 (01) :95-125+192
[10]   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J].
刘小强 .
江苏高教, 2006, (03)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