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别差异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研究

被引:23
作者
敖山
丁小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复杂系统仿真; 性别差异; 高校毕业生; 就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7.38 [];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2009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神经网络拟合仿真方法,较好地分离出性别差异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征和流动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将会导致10.89%的薪金差距;男性获得就业地户口的机率比女性高出9.27%;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对上述就业工作特征,毕业生流动特征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性毕业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除了就业流动以外,上学流动、毕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度分别是19.5%和23.77%,全流动差异更是达到了40.57%;而男女毕业生就业流动概率的差异度仅有2.77个百分点,其主要是女性的"流动惰性"所造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高等教育与就业的性别比较 [J].
岳昌君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 (06) :74-81
[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 [J].
曹星 ;
岳昌君 .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01) :68-72
[3]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 [J].
石彤 ;
王献蜜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 21 (06) :68-73
[4]   刍议就业性别歧视 [J].
牟燕 .
法制与社会, 2008, (28) :221-223
[5]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J].
闵维方 ;
丁小浩 ;
文东茅 ;
岳昌君 .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1) :31-38
[6]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 [J].
王美艳 .
经济研究, 2005, (12) :35-44
[7]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 [J].
马颖 ;
蒲十周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4) :94-98
[8]   推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新视角——基于复杂性研究的思考 [J].
刘金伟 .
社会科学家, 2004, (03) :64-66
[9]   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的形成与教育 [J].
陈媛 .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3) :39-40
[10]  
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努力构建和谐的性别文化[N]. 马焱.中国妇女报. 2007 (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