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

被引:83
|
作者
郭湛
桑明旭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话语体系; 历史性; 世界性; 主体性; 公共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在社会发展中,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方式的话语体系,在民族和国家内部发挥着重要的凝聚、融合以及教化的作用,使得话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不断凸显。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话语体系具有客观性、完整性、普遍性、程序性等特征,在发展中呈现出历史性和世界性的趋势。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决定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把握主体性和公共性两个层面,既坚持主体性,又注重公共性,在主体性和公共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形式建设和内容建设的统一,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更是主体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6+155 +155-1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9
  • [2]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 百花文艺出版社 , 赵毅衡编选, 2004
  • [3] 表征[M]. 商务印书馆 , (英)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编, 2003
  • [4] 知识考古学[M]. 三联书店 ,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 2003
  • [5] 包容他者[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2
  •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
  •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