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博弈结构中的激励效应与运动式执法——以法律经济学为解释视角

被引:56
作者
吴元元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共安全; 风险治理; 运动式执法; 双重博弈; 激励效应;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5.01.009
中图分类号
D90-05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在当前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中,本应作为权宜性举措的运动式执法被异化成政府的惯常选择。然而,对于引发运动式执法的诱导性机制,现有理论却未能给出充分解释。从法律经济学的双重博弈结构考察,该异化现象的制度根源在于行政科层对主政官员形成强激励、辖区公众对其形成弱激励,且二者的激励内容互不兼容。双重博弈下的运动式执法导致一系列违反法治的不良效应。应当着眼于双重博弈结构,借助主政官员激励结构的法律变革消除运动式执法的内在诱因。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编制辖区治理目标综合评估绩效指标,优化行政科层的强激励效应;在治理绩效考核中引入公众参与,矫正辖区公众的弱激励主体地位;全面落实问责制的声誉惩罚,改变行政科层考课与辖区公众之间的强弱激励对比,确保行政执法回复到法治轨道上来。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之省思 [J].
余凌云 .
法商研究, 2013, 30 (03) :92-100
[2]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2, (09) :105-125
[3]   应急行政的兴起与行政应急法之建构 [J].
戚建刚 .
法学研究, 2012, 34 (04) :24-26
[4]   中国治理困境下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执法”的一种解释 [J].
唐贤兴 .
探索与争鸣, 2009, (02) :31-35
[5]   行政裁量中的政策考量——以“运动式”执法为例 [J].
郑春燕 .
法商研究, 2008, (02) :62-67
[6]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7, (07) :36-50
[7]   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J].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4, (06) :33-40
[8]  
支配社会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德) 韦伯, 2004
[9]  
信息、信任与法律[M]. 三联书店 , 张维迎著, 2003
[10]  
企业经理角色转换中的激励制度研究[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王〓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