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53
|
作者
朱诚 [1 ]
钟宜顺 [2 ]
郑朝贵 [2 ]
马春梅 [1 ]
李兰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滁州学院地理系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湖北; 旧石器至战国时期; 考古遗址; 河流地貌; 孢粉记录; 环境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地势低洼,洪涝严重,所以成为历代遗址分布最少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42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朱诚
    马春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 814 - 826
  • [2] 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与干旱事件的湖北神农架石笋记录
    邵晓华
    汪永进
    程海
    孔兴功
    吴江滢
    [J]. 科学通报, 2006, (01) : 80 - 86
  • [3]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沈吉
    刘兴起
    R.Matsumoto
    王苏民
    羊向东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 582 - 589
  • [4] 新仙女木及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突变事件:贵州茂兰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覃嘉铭
    袁道先
    程海
    林玉石
    张美良
    王福星
    王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1) : 69 - 74
  • [5] 青海湖16ka以来的花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
    刘兴起
    沈吉
    王苏民
    羊向东
    张恩楼
    童国榜
    [J]. 科学通报, 2002, (17) : 1351 - 1355
  • [6] 红原泥炭纤维素氧同位素指示的距今6ka温度变化
    徐海
    洪业汤
    林庆华
    洪冰
    姜洪波
    朱泳煊
    [J]. 科学通报, 2002, (15) : 1181 - 1186
  • [7]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
    周卫建
    卢雪峰
    武振坤
    邓林
    A.J.T.Jull
    D.Donahue
    W.Beck
    [J]. 科学通报, 2001, (12) : 1040 - 1044
  • [8] 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
    夏正楷
    邓辉
    武弘麟
    [J]. 地理学报, 2000, (03) : 329 - 336
  • [10] 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
    朱诚
    于世永
    卢春成
    [J]. 地理学报, 1997, (03) : 78 -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