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归责与过失犯论

被引:29
作者
周光权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旧过失论; 新过失论; 客观归责; 刑法方法论;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4.05.011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在过失犯领域存在新、旧过失论的争论。旧过失论有客观归罪的嫌疑,不应该被提倡。日本部分学者所提倡的新过失论重视客观的结果避免可能性,价值评价色彩浓厚,与在德国成为通说的客观归责论在问题意识、方法论上完全相同。传统上犯罪过失的诸多要素,原本是想妥善解决结果归属性、行为违法性问题,其侧重点在于为客观违法性的判断提供依据,而不是为了确定个人责任,属于客观归责论的范畴。如果肯定客观归责论对于解决过失犯问题的特殊意义,那么,再固守传统的过失理论就是不合理的。当代中国刑法学如欲重构过失犯理论,就应该否定客观"归罪",转而全面承认"客观归责",把客观的"结果避免可能性"作为最为典型的客观归责要素看待,将很多过去作为(责任)过失处理的问题,提前到不法阶段判断。在具体案件中,如果行为人在有所预见的情况下遵守注意义务,构成要件结果仍然无可避免的,就不应该要求行为人对该结果负责,不法层次的过失判断和责任形态的过失判断必须分开进行。因此,借助于客观归责理论全面审视过失犯论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论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规范保护目的 [J].
陈璇 .
清华法学, 2014, 8 (01) :27-48
[2]  
客观之结果归责——结果归责理论的发展、基本路线与未决之问题[J]. 沃尔夫冈·弗里希,蔡圣伟.刑事法评论. 2012(01)
[3]   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 [J].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2012, 24 (02) :225-249
[4]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兼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问题 [J].
周光权 .
中外法学, 2010, 22 (06) :871-884
[5]  
规范论和刑法解释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高桥则夫, 2011
[6]  
教义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10
[7]  
过失犯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刘明祥, 2010
[8]  
刑法综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林东茂, 2009
[9]  
刑法总论争议问题比较研究[M]. 人民出版社 , 郑泽善, 2008
[10]  
日本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西田典之,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