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

被引:52
作者
袁毓林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汉语; 反事实表达; 情感倾向; 语言和思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 [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争论。事实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事实语义特点不敏感。究其原因在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一般都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示庆幸或遗憾),这强化了反事实思维的结果对比机制,弱化了其因果推理机制,最终掩盖了反事实思维在因果推理方面的逻辑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条件的反事实性。汉语的反事实表达及其背后的思维特点,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和互相推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44+207 +207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复句三域“行、知、言” [J].
沈家煊 .
中国语文, 2003, (03) :195-204+287
[3]   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 [J].
袁毓林 .
中国语文, 2002, (02) :99-110+190
[4]   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 [J].
杨红升 ;
黄希庭 .
心理学动态, 2000, (03) :12-18
[5]   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 [J].
邵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01) :2-9+79
[6]   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 [J].
陈国华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8, (01) :10-18+79
[7]  
意合法对假设义类词形成的作用.[J].王克仲;.中国语文.1990, 06
[8]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邢向东著;.商务印书馆.2006,
[9]  
汉语复句研究.[M].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1,
[10]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