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场

被引:64
作者
周作宇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评价; 元评价; 教育评价; 善治; 教育治理;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2021.08.001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看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泛在的价值操作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育和评价之间,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与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之间的组合模式。正式教育的正式评价起着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教育评价在特定场域展开,受场域的影响。教育评价具有治理的功能,是治理的工具。从个体到组织、国家乃至国际,治理的层级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善治既是对国家治理的评价,也具有教育治理的指导价值。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评价也是治理的对象。从评价治理的角度上说,教育评价要持自反性的立场,对评价保持再评价的开放思维。一方面增强元评价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对现实问题的场域特征保持警觉,警惕教育评价陷入行为主义、经济主义、地方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陷阱。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J].
李庆霞 .
求是学刊, 2011, 38 (06) :23-28
[2]   “自反性现代化”与文学批评理论的“自反性” [J].
谢龙新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9 (06) :31-34
[3]   “自反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J].
王能东 .
国外理论动态, 2009, (07) :98-102
[4]  
评价理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 杜威 (Dewey, 2007
[5]  
治理与善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主编, 2000
[6]  
评价论[M]. 东方出版社 , 冯平著, 1995
[7]  
人的系统观[M]. 华夏出版社 , (奥)贝塔朗菲(Bertalanffy, 1989
[8]  
组织与管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卡斯特(Kast, 1985
[9]  
Evaluation culture and good governance: Is there a link?[J] . Peter Dahler-Larsen,Adiilah Boodhoo.Evaluation . 2019 (3)
[10]  
Karl E. Weick and the dawning awareness of organized cognition[J] . Starbuck,William H..Management decision . 201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