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

被引:39
作者
胡鞍钢
机构
[1]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关键词
政治学理论; 现代化; 中国道路; 小康社会; 后发优势; 中国贡献;
D O I
10.14100/j.cnki.65-1039/g4.2015.02.001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再实践、不断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也是一个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曲折交错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性认识,不断完善的,也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创新之后才逐渐形成,逐步深化,更加全面。中国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线索:一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从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再到"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方面越来越全面与协调。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到改革开放重建现代国家制度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国家制度,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拥有不断扩大的现代化因素、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扩大的中国文化因素,具有后发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中国文化优势,为世界的经济增长、减贫和贸易作出了贡献,同时中国也实现了从落伍者、失败者,到后来者、追赶者、赶超者,再到成功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因此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加更加强劲的定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2]   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文化复兴——兼谈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J].
胡鞍钢 ;
刘韬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 (14) :6-12
[3]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J].
胡鞍钢 .
教学与研究, 2006, (01) :7-17
[5]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M].胡鞍钢;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3,
[7]  
发展经济学通论.[M].张培刚著;.湖南出版社.1991,
[8]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叶剑英著;.人民出版社.1979,
[9]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著;.新华书店.1949,
[10]  
新中国五十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4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