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利益表达失范与地方政府有效应对

被引:1
作者
吴太胜
机构
[1]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利益表达; 公民社会; 地方政府; 民意回应;
D O I
10.16637/j.cnki.23-1360/d.2015.01.004
中图分类号
D625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摘要
群体利益表达是群体利益协调的前提和条件。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发生与发展,是围绕行为主体权益的得失、整合和协调逐步展开的,反映利益诉求群体的共同期待。地方政府的回应方式、回应态势影响群体利益诉求行为的演进,失公、失策、失察和失时的地方政府回应是群体利益表达失范的推进因素。有效预防群体利益表达失范,地方政府应追求公平正义、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公民权;知民情,解民意,聚民智,拓展回应渠道;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回应效率,增强回应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探析——以乌坎事件为例 [J].
骆东平 ;
陈施帆 .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3, (06) :73-77
[2]   群体性事件概念阐疑、类型解读及其学科发展方向展望 [J].
孙元明 .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04) :86-92
[3]  
织里“抗税”调查.[J].徐智慧;.中国新闻周刊.2011, 41
[6]   环境抗争的中国经验 [J].
张玉林 .
学海, 2010, (02) :66-68
[7]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
[8]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 [J].
童星 ;
张海波 .
学术界, 2008, (02) :35-45
[9]   当前中国“体制性迟钝”原因剖析 [J].
郝宇青 .
探索与争鸣, 2008, (03) :38-41
[10]   “体制性迟钝”的风险 [J].
黄豁 ;
朱立毅 ;
肖文峰 ;
林艳兴 .
瞭望, 2007, (2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