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
被引:27
作者:
卢卫红
杨新福
机构:
[1]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本质;
感性思维;
ChatGPT;
主体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B82-057 [道德与科学技术];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1 ;
0101 ;
摘要:
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思维领域,ChatGPT表现出超强的“类人智能”;在技术领域,智能机器开始替代人类从事技术性工作,造成主客体颠倒;在平台消费领域,智能机器助力人类借助资本对人进行宰制。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并不会造成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因为人工智能不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具有感性思维,人工智能系统正常运转无法离开人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人的机体的延伸,是人类实践手段的外化,其被人类运用并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解放作用的一种工具。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才是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2
页数:8
相关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