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

被引:27
作者
卢卫红
杨新福
机构
[1]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本质; 感性思维; ChatGPT; 主体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B82-057 [道德与科学技术];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1 ; 0101 ;
摘要
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思维领域,ChatGPT表现出超强的“类人智能”;在技术领域,智能机器开始替代人类从事技术性工作,造成主客体颠倒;在平台消费领域,智能机器助力人类借助资本对人进行宰制。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并不会造成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因为人工智能不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具有感性思维,人工智能系统正常运转无法离开人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人的机体的延伸,是人类实践手段的外化,其被人类运用并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解放作用的一种工具。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才是主体。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算据——实现低碳计算的一种路径 [J].
柴华 ;
郑亮 ;
翟云 .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 (03) :34-39
[2]   平台资本主义、平台合作主义和开放合作主义 [J].
埃万耶洛斯帕帕季米特普洛斯 ;
王文泽 .
国外理论动态, 2022, (01) :125-132
[3]   类脑感知与认知的挑战与思考 [J].
焦李成 .
智能系统学报, 2022, 17 (01) :213-216
[4]   从产业劳动到数字劳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劳动批判研究 [J].
蓝江 ;
陈朦 .
社会科学, 2021, (10) :118-126
[5]   马克思主义与智能时代 [J].
孙伟平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 (21) :118-126
[6]   人类解放的人工智能发展前景 [J].
王天恩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 (04) :180-187
[7]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研究 [J].
吴高臣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 42 (06) :20-26
[8]   智能时代身体主体性的颠覆与重构——兼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主体间性 [J].
韩敏 ;
赵海明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41 (05) :56-63
[9]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发明人”角色的挑战与应对 [J].
贾引狮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6 (03) :98-105
[10]   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与责任 [J].
邬桑 .
哲学分析, 2018, 9 (04) :125-13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