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与自我认同——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

被引:10
作者
张明皓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焦虑; 自我认同; 反个体化;
D O I
10.13262/j.bjsshkxy.bjshkx.170308
中图分类号
B844.1 [儿童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课间圈养问题探析 [J].
李长伟 .
北京社会科学, 2016, (11) :33-41
[2]   个体化变局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脱域”与“风险” [J].
张红霞 ;
江立华 .
中国青年研究, 2016, (01) :49-56
[3]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道德教育意蕴 [J].
唐爱民 .
教育科学, 2014, 30 (04) :22-26
[4]   “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 [J].
潘璐 ;
叶敬忠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 12 (03) :2-12+188
[6]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J].
姚上海 ;
罗高峰 .
理论月刊, 2011, (03) :46-49
[7]   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影响的分析 [J].
叶敬忠 ;
孟祥丹 .
农村经济 , 2010, (10) :3-6
[8]   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J].
邢媛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 (03) :121-123
[9]   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 [J].
张德乾 ;
仰和芝 .
中国统计, 2007, (06) :15-16
[10]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 [J].
叶敬忠 ;
王伊欢 ;
张克云 ;
陆继霞 .
农业经济问题, 2006, (04) :19-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