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空间:内涵、效用表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42
作者
吴南中
机构
[1]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数据应用研究院
关键词
混合学习空间; 内涵; 效用表征; 形成机制;
D O I
10.13811/j.cnki.eer.2017.01.003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混合学习在在线学习的资源支撑和学习方式培育下进入教育本体,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形成了混合学习空间概念。文章基于归纳法和演绎法,认为混合学习空间不仅强化了原有学习空间中对学习者"主动性、社会性和个性化"的隐喻,更蕴含了"数据支持、非线性、智慧性、碎片性"等新特性。同时,认为"有序""开放""个性化""高效率"学习场景是其形成的效用表征。结合实践情况,提出了混合学习空间的形成需要以理论深化为支撑,技术应用为依托,发挥管理体制与舆论体系的协同作用,整合物质资源和传统文化要素,使用大数据的反馈与改进功能等多种因素协作完成。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 [J].
吴南中 .
电化教育研究, 2016, 37 (01) :45-50+58
[2]   数字化生活的教育意蕴 [J].
吴南中 .
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 (07) :19-25
[3]   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 [J].
许亚锋 ;
赵博 .
开放教育研究, 2014, 20 (05) :102-110
[4]   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 [J].
杨俊锋 ;
黄荣怀 ;
刘斌 .
中国电化教育, 2013, (06) :15-20
[5]   实践导引:教育基本理论的存在价值 [J].
林丹 .
教育研究, 2013, 34 (02) :41-43
[6]   未来课堂的空间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 [J].
陈卫东 .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0) :76-81
[7]   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J].
孙绵涛 ;
康翠萍 .
教育研究, 2006, (12) :22-28
[8]   大学教师权利的制约与保护 [J].
石兴中 ;
李硕豪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105-107
[9]  
辞海.[M].夏征农;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  
“混合”:通向未来之路.[N].余冠仕;.中国教育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