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对改善金融支农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全国农户调查面板数据的倍差法分析

被引:41
作者
赵峦 [1 ]
孙文凯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倍差法; 金融财政化; 自我可持续; 目标客户覆盖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35 [城乡金融组织];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农信社改革改善金融支农功能有两项目标,一是提高农信社对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农户的贷款覆盖面;二是减少非商业化导向的农户贷款,解决利用金融手段履行财政职能的问题。本文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倍差法,通过研究2003年启动的农信社改革对于不同类型农户借贷获得的影响,分析上述两项目标是否达到。2003~2006年,年内获得农信社贷款的农户比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改革后农信社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反而在减少。倍差法分析表明,无论第一批还是第二批省份农信社改革试点,都没有显著促进农户信贷的总体覆盖面。其中,改革引致贫困村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下降,农信社将信贷资源选择性配给到贫困村的问题有所缓解。对于非贫困村农户,第一批试点省份改革仅改善了以农业为主业农户的信贷可得性,第二批试点省份改革则对各类农户贷款获得都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证明:上一轮农信社改革减弱了金融财政化问题,但并未更好满足农户有效信贷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94 / 20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农村工业化、农户分层与农信社改革绩效——来自浙江面板数据的证据 [J].
战明华 ;
许月丽 .
财经研究, 2009, 35 (06) :65-76
[2]   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低参与程度的经验解释 [J].
黄祖辉 ;
刘西川 ;
程恩江 .
经济研究, 2009, 44 (04) :116-128
[3]   农信社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安徽亳州的实证分析 [J].
董晓林 ;
褚保金 ;
杨晓蓉 .
金融研究, 2008, (09) :176-187
[4]   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 [J].
黄祖辉 ;
刘西川 ;
程恩江 .
管理世界, 2007, (03) :73-80
[5]   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 [J].
李锐 ;
朱喜 .
经济研究, 2007, (02) :146-155
[6]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 [J].
陆磊 ;
丁俊峰 .
金融研究, 2006, (06) :1-14
[7]   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社改革 [J].
张雪春 .
金融研究, 2006, (06) :109-116
[8]   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 [J].
谢平 ;
徐忠 .
经济研究, 2006, (04) :106-114
[9]   注资博弈与中国农信社改革 [J].
张杰 ;
高晓红 .
金融研究, 2006, (03) :48-56
[10]   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 [J].
朱喜 ;
李子奈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03) :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