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54
|作者:
赵先超
[1
,2
]
朱翔
[1
]
周跃云
[2
]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湖南工业大学低碳城市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
时空差异;
湖南省;
D O I:
10.13671/j.hjkxxb.2013.03.037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运用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分析了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2003—2009年,湖南省净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年均增加478.15万t,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却呈下降趋势,且与人均GDP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在人均GDP达到0.97~1.00万元.人-1附近.同期,湖南省建设用地和耕地成为主要的碳源,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年均增加约483.19万t,对净碳排放量的年均贡献率超过84%;林地为主要碳汇,其碳汇量年均可达769.67万t.2009年,湖南省净碳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现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娄底、岳阳、湘潭与郴州4市属于高排放-低效率(HE-LE)类型;永州、怀化、吉首与张家界4市属于低排放-高效率(LE-HE)类型;邵阳、长沙、常德、株洲、衡阳与益阳6市属于中排放-中效率(ME-ME)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941 / 949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