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易与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之比较

被引:20
作者
李黎力
张红梅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货币的本质; 基于交易; 基于债务; 双重属性;
D O I
10.13676/j.cnki.cn36-1030/f.2014.10.006
中图分类号
F820 [货币理论];
学科分类号
020101 ; 020203 ; 020204 ;
摘要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主流经济学界所持有的"基于交易"的货币本质观;另一种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界所秉持的"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货币本质观导致对货币的起源和演进、职能、作用以及货币经济的性质和政策含义等范畴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并表现在方法论层面的分野和锁定。同主流的货币本质观相比,非主流的"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往往更加契合历史事实和人类记录,并对现代货币生产型经济的解读更为深刻,但却囿于自身的方法论歧见而长期备受忽视和边缘化。货币兼具商品和债务双重属性的可能性,为这两种迥乎不同的货币本质观之间的有机综合提供了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货币国定论: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新发展 [J].
李黎力 ;
贾根良 .
社会科学战线, 2012, (08) :35-42
[2]  
货币的本质: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J]. 兰德尔·雷,郭金兴.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2(01)
[3]   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 [J].
刘新华 ;
线文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06) :174-181
[4]   现代货币理论模型研究 [J].
石寿永 .
经济学动态, 2002, (02) :53-61
[5]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M]. 新星出版社 , (奥) 米塞斯, 2007
[6]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英) 伊特韦尔等, 2006
[7]  
货币经济学前沿[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美) 史密森 (Smithin, 2004
[8]  
经济分析史[M]. 商务印书馆 , (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著, 2001
[9]  
后凯恩斯经济理论[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美]保罗·威尔斯编, 2001
[10]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商务印书馆 , (英)A.斯密著,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