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空心化”还是“空巢化”?——当前中国村落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演化过程辨识

被引:35
|
作者
马良灿
康宇兰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村落社会; 空心化; 空巢化; 乡村振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村落社会是“空心化”社会,亦即在城镇化、市场化和人口大规模外流等因素驱动下,村落社会将陷入主体缺失、人口递减、资源衰竭、组织衰败和社会解组的困境。最终,村落社会和农民将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终结。“村落空心化”论者所秉持的线性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城乡“相克”的二元观念和村落终结的论调同当前大多数村落社会的经验事实与变动趋势不相吻合。因此,应当用“村落空巢化”来概括村落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村落空巢化”突出城乡互动与城乡相成共生,主张城市繁荣不应带来乡村衰败。它表明,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周期性“离巢”与“回巢”双重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村落非但不会终结,还会以新的存在形态延续。村落振兴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破除“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村落社会组织化,需创新社会治理夯实乡村振兴社会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3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9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