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托达罗模型引发的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被引:5
作者
赵立新
机构
[1] 鲁东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 农业劳动力; 转移; 思考;
D O I
10.13902/j.cnki.syyj.2006.18.045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托达罗人口流迁模型,剖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相关问题,认为经济因素仍然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浅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渐进性是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工人就业并不产生多大消极影响,相反还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为了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健康转移,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教育模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城市化的城乡差别效应和城乡协调发展 [J].
朱宝树 .
人口研究, 2004, (01) :22-27
[2]   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 [J].
吴兴陆 ;
亓名杰 ;
冯宪 .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06) :45-51
[3]   论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优先地位 [J].
蔡昉 .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03) :5-10
[4]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的探索 [J].
张运生 ;
曾志远 ;
李硕 .
人口与经济, 2003, (02) :33-37
[5]   农民进城的“市场门槛”有多高──农民进城就业调查报告之二 [J].
乔润令 .
中国改革, 2002, (01) :53-54
[6]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 [J].
周天勇 .
经济研究, 2001, (03) :75-82
[7]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 [J].
赵立新 ;
赵慧 .
人口学刊, 2000, (03) :17-20
[8]  
发展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于同申主编, 2002
[9]  
劳动过剩经济的就业与收入[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戴园晨, 1996
[10]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托达罗(Todaro,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