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贝马斯与交往理性(下)

被引:3
|
作者
赵一凡
机构
关键词
话语伦理; 启蒙理性; 交往理性; 韦伯; 语用学; 分析哲学; 帕森斯; 交往行为; 鸿渐; 语言交往; 主体意识; 阿多诺; 左派理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89.1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4 ; 010101 ;
摘要
<正>马克思主义的韦伯化1977年秋,西德企业界领袖施莱尔,突遭"红军派"绑架杀害。这一恐怖事件,推动哈氏转变立场,维护社会民主制。1985年,他在一篇题名《我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访谈录中,回顾其思想立场转变:首先,作为非犹太人,我很难与学派保持一致。其次,我破除门户之见,接受美国社会学,可他们抱残守缺。最后,学派一贯蔑视资产阶级法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生产力与交往——答克吕格问
    哈贝马斯
    曹卫东
    班松梅
    [J]. 天津社会科学, 2001, (05) : 99 - 104
  • [2] 心灵、自我与社会[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乔治·H.米德(GeorgeH.Mead)著, 2005
  • [3] 围城[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钱钟书著, 2004
  • [4]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 1998
  • [5] 客观知识[M]. 上海译文出版社[英]波普尔(Popper,K·R·) 著, 1987
  • [6] 马克思主义还剩下什么?. 洛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