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地区的“匹配开发”

被引:2
作者
吕拉昌
机构
[1] 云南教育学院地理系
关键词
巨涨落; 耗散结构理论; 社会经济系统;
D O I
10.16202/j.cnki.tnrs.1990.02.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一、问题的提出 三十多年来,贫困地区在国家的扶持下,生产建设和群众生活总的来说是有一定发展和变化的,但是仍有几千万人口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除了社会、历史原因以外,同扶贫方式和方法欠妥也有很大关系。如扶贫资金使用上,太偏重于无偿救济。因为是无偿的,钱的投放方向多半是用于发放救济粮、救济款、救济衣(在一定时期、一定地方是必要的),基本上是吃掉了、花掉了,用于开发性生产建设很少。因为是无偿的,大家认为人人有份,不管需用不需用,都争着要,必然产生平均主义,撒胡椒面。因为是无偿的,使用起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新阶段 [J].
李昌 .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6, (05) :1-4+41
[2]   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几个辩证关系 [J].
胡晋安 ;
许卫星 .
农业经济问题, 1986, (01) :33-34
[3]  
大系统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 , 萧南槐 著,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