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

被引:120
|
作者
赵毅衡
机构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符号学; 符号文本; 伴随文本; 文本间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4 [文学创作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任何符号文本,都在文本边缘之外或表达层之下,携带着大量没有进入文本本身的因素。这些"伴随文本"因素,严重影响符号的生产与解释。本文把表层伴随文本分成六种,即类文本(框架因素),型文本(类型因素),前文本(引用因素),元文本(评论因素),超文本(链接因素),次文本(续写因素)。任何表意文本必须靠伴随文本才能与文化相连接,才能作为文本成立。从符号学-传达学角度来看: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文本间性"有所偏颇,应当进一步推演,因为这个概念没有能涵盖一系列性质很不相同的伴随文本。伴随文本对影响我们对符号文本的理解起重大作用,但是也可能用过头:当代文化中已经出现"伴随文本狂热"与"伴随文本过执"。
引用
收藏
页码:2 / 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
    徐翔
    邝明艳
    [J]. 文艺理论研究, 2010, (01) : 121 - 124
  • [2] 超文本诗歌联合解码中的张力[J]. 陆正兰.诗探索. 2007(03)
  • [3] 热奈特论文集[M]. 百花文艺出版社 , (法)热拉尔·热奈特著, 2001
  • [4] Pretexts and Paratexts: The Art of the Peripheral[J] . New Literary History . 1991 (2)
  • [5] Renaissance Sel-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Stephen Greenblatt. Univ of Chicago Press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