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学主体的辨识与伦理反思

被引:43
作者
张务农
机构
[1]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教学主体; 教学伦理; 技术伦理; 人工智能; “技术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镜子的寓意.[M].谢维和.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  
伦理学与教育.[M].彼得斯.商务印书馆.2019,
[3]  
教育哲学.[M].《教育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赛博人.[M].约翰·苏勒尔.中信出版社.2018,
[5]  
未来简史.[M].尤瓦尔·赫拉利.中信出版社.2017,
[6]  
技术与时间.[M].(法) 斯蒂格勒 (Stiegler;B.) ; 著.译林出版社.2012,
[7]  
尼采的幽灵.[M].汪民安;陈永国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10]   Introduction: Posthumanist subjectivities, or, coming after the subject ... [J].
Callus, Ivan ;
Herbrechter, Stefan .
SUBJECTIVITY, 2012, 5 (03) :24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