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拾荒者的身体实践与空间建构

被引:22
作者
陶伟 [1 ,2 ]
王绍续 [3 ]
朱竑 [1 ,2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3] 奥克兰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拾荒者; 身体实践; 空间建构; 社会关系; 聚集区; 广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8 [地区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地理学在女性主义的推动下迅速兴起,建立了以身心一元论为基础的研究路径。延循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范式,身体研究更重视身体在感知世界、生产知识和占据空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身体视为挑战主流文化并为边缘群体发声的武器。以城市边缘群体为研究对象,采取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方法,对广州拾荒者群体的个案展开研究,旨在探索拾荒者如何在城市中占据生活工作空间,以及分析拾荒者所占据场所的空间特征和结构。研究发现:(1)拾荒者运用自我身体实践,发挥个体能动性,成功地在现代化都市建设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物质空间的建构;身体实践在社会底层群体占据城市空间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关注拾荒者的身体实践为理解城市边缘群体的需求以及探究身体与地方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2)拾荒者借助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庇护关系,形成了渗透到城市空间中独特的拾荒者聚集区,建立起了空间边界相互交错,但收购权力划分明确的工作"地盘",使城市规划所定义的城市空间转变成了融合城乡因素的混合空间。拾荒者聚集区的建立,展示了城市边缘群体身体实践对地方的重构过程。研究对身体地理学在中国的实证具有开拓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199 / 221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J].
陶伟 ;
王绍续 ;
朱竑 .
地理研究, 2015, 34 (06) :1173-1187
[2]  
身体作为边缘群体的一种言说方式和身份建构路径[J]. 唐青叶.符号与传媒. 2015(01)
[3]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J].
钱俊希 ;
朱竑 .
地理研究, 2015, 34 (03) :422-436
[4]   关系与生存:拾荒者的社会行为和生存方式 [J].
申恒胜 .
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9) :89-90
[5]   优势视角下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社工介入探析 [J].
冯新转 .
社会工作, 2012, (08) :27-30
[6]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J].
纪莺莺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2) :60-85+243
[7]   “边缘人”——城市拾荒者社会心理分析 [J].
陈龙芳 .
陇东学院学报, 2011, 22 (06) :84-86
[8]   1990年以来广州市摊贩空间政治的规训机制 [J].
黄耿志 ;
薛德升 .
地理学报, 2011, 66 (08) :1063-1075
[9]   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印度底层研究的基本进路检讨 [J].
王庆明 .
社会学研究, 2011, 25 (01) :220-242+246
[10]   “居住证”离户籍有多远?——基于广东地区的分析兼与上海比较 [J].
郭秀云 .
南方人口, 2010, 25 (03)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