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新型金融机构视角

被引:31
作者
宋科 [1 ,2 ,3 ]
刘家琳 [1 ,3 ]
李宙甲 [4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4] 中国人民银行
关键词
新型金融机构; 县域金融可得性; 数字普惠金融;
D O I
10.19795/j.cnki.cn11-1166/f.20220408.007
中图分类号
F832.35 [城乡金融组织];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随着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准确把握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法,首次手动整理2014—2019年中国2742个县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数据,并据此分析以新型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互补效应”强于“协同效应”,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互补效应”,即县域金融可得性越低越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分维度来看,县域金融可得性越低越有利于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且整体的“互补效应”主要体现在小额贷款公司这类机构。进一步地,在数字创新水平较高、金融监管强度较大的县以及东部区域内,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更强于“协同效应”。本文为新时期在县域层面继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5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金融机构:中国经验与国际启示 [J].
王勋 ;
黄益平 ;
苟琴 ;
邱晗 .
国际经济评论, 2022, (01) :70-85+6
[2]   大数据时代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研究 [J].
张燕 .
山西农经, 2021, (16) :182-183
[3]   传统金融供给与数字金融发展:补充还是替代?——基于地区制度差异视角 [J].
王喆 ;
陈胤默 ;
张明 .
经济管理, 2021, 43 (05) :5-23
[4]   银行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财务增进效应的微观证据 [J].
李建军 ;
姜世超 .
经济学(季刊), 2021, 21 (03) :889-908
[5]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家庭正规信贷获得?——来自CHFS的证据 [J].
杨波 ;
王向楠 ;
邓伟华 .
当代经济科学, 2020, 42 (06) :74-87
[6]   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 [J].
郭峰 ;
王靖一 ;
王芳 ;
孔涛 ;
张勋 ;
程志云 .
经济学(季刊), 2020, 19 (04) :1401-1418
[7]   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与扩散特征 [J].
程惠霞 ;
杨璐 .
经济地理, 2020, 40 (02) :163-170
[8]   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 [J].
李春涛 ;
闫续文 ;
宋敏 ;
杨威 .
中国工业经济, 2020, (01) :81-98
[9]   传统金融基础、知识门槛与数字金融下乡 [J].
郭峰 ;
王瑶佩 .
财经研究, 2020, 46 (01) :19-33
[10]   县域银行业竞争与普惠金融服务深化——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分层解析 [J].
王雪 ;
何广文 .
中国农村经济, 2019, (04) :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