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遗址分布与海岸线变迁关系的剖析

被引:4
作者
徐军
机构
[1]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连云港; 新石器遗址; 古环境; 海岸线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对连云港新石器遗址地貌、洪门钻孔的沉积环境以及古遗址时空分布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文化始于7000年前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时期。早期青莲岗文化时期(6800~5900 aB.P.)的遗址有8处,主要分布在锦屏山、南云台山和大伊山的丘陵山地边缘的洪积扇阶地上和西北部未遭受海侵影响的丘陵岗地上,洪门钻孔相应地层显示该时期为湖沼陆相环境,海岸线向海推进,该时期海岸线分布在南云台山以东地区;全新世中期最高海面时,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时期(5900~4400 aB.P.)的遗址仅发现两处,遗址退缩至锦屏山以西的丘陵岗地上。洪门钻孔的有孔虫组合显示了浅海环境,海岸线在洪门和锦屏山以东;至龙山文化期(4400~3800 aB.P.),连云港的古文化发展至新石器时代的顶峰,遗址约15处,其中藤花落遗址处于南云台山与北云台山之间谷地的冲积平原,表明此时期的海岸线退至中云台山以东;龙山文化晚期(3800 aB.P.左右)又一次海侵导致盛极一时的龙山文化遗址退缩到锦屏山以西地区,使得连云港地区行将跨入文明门槛的原始文化突然衰落。古环境变化对史前文化的兴衰影响巨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53 / 3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 [J].
顾维玮 ;
朱诚 .
地理科学, 2005, (02) :239-243
[2]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J].
王张华 ;
陈杰 .
第四纪研究, 2004, (05) :537-545
[3]   江苏连云港朝阳遗址发掘简报 [J].
王奇志 ;
朱国平 .
东南文化, 2004, (02) :32-48
[4]   全新世苏北沿海岸线冲淤动态研究 [J].
凌申 .
黄渤海海洋, 2002, (02) :37-46
[5]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 [J].
孙亮 ;
陈刚 ;
刘厚学 ;
项剑云 ;
李虎仁 .
东南文化, 2001, (01) :35-38
[6]   江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 [J].
勾韵娴 ;
唐领余 ;
孙息春 ;
黄宝玉 ;
潘华璋 .
江苏地质, 1999, (04) :241-245
[7]   长江三角洲及苏北沿海地区7000年以来海岸线演变规律分析 [J].
朱诚 ;
程鹏 ;
卢春成 ;
王文 .
地理科学, 1996, (03) :16-22
[8]   海州湾南岸全新世海面波动及其影响范围 [J].
欧阳建德 .
江苏地质, 1993, (02) :100-103
[9]   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J].
纪达凯 .
东南文化, 1988, (02) :37-46
[10]   江苏东海庙墩遗址和墓葬 [J].
尤振尧 ;
周晓陆 .
考古, 1986, (12) :1073-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