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起源、形成及其演化

被引:55
作者
钟开斌
机构
[1]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关键词
对口支援; 扶贫协作; 厂厂包社; 三峡工程; 汶川地震; 跨域治理; 府际合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对口支援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资源横向转移与跨界合作治理机制。自20世纪60年初首次出现,70年代末正式提出后,对口支援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网状支援格局。本文采取历史分析的方法,将对口支援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分为萌芽与铺垫(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提出与成型(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巩固与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阶段。在经历了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定向支援、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代表的灾区对口支援两次扩展后,对口支援逐步由初期的厂厂包社发展为目前对边疆地区的对口支援、对重大工程的对口支援、对灾害损失严重地区的对口支援三种主要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24+125 +125-12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论跨域治理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构建 [J].
丁煌 ;
叶汉雄 .
南京社会科学, 2013, (01) :63-70
[2]   对口支援灾区:起源与形成 [J].
钟开斌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6) :140-146
[3]   跨界治理:中国社会公共治理的战略选择 [J].
陶希东 .
学术月刊, 2011, 43 (08) :22-29
[4]   中国特色对口支援模式研究 [J].
赵明刚 .
社会主义研究, 2011, (02) :56-61
[5]   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为例 [J].
王颖 ;
董垒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 (01) :131-136
[6]   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初步研究 [J].
倪锋 ;
张悦 ;
于彤舟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07) :55-62
[7]   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分析——兼论中央政府统筹下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势 [J].
赵伦 ;
蒋勇杰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2) :4-7+25
[8]   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基本经验及其对策 [J].
梁福庆 .
重庆社会科学, 2008, (08) :84-87
[9]   1950年代上海对陕西建设的支援 [J].
袁武振 ;
梁月兰 ;
高喜平 ;
柴云 .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 (04) :32-37
[10]   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宏观环境和应对策略 [J].
李含琳 .
民族研究, 2000, (03) :40-4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