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能够摆脱“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吗

被引:133
|
作者
毛昊 [1 ]
尹志锋 [2 ]
张锦 [3 ]
机构
[1]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2]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追赶; 专利质量;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8.03.006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4 [科学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尽管实用新型专利能够为一国在技术追赶阶段带来技术学习和创新累积效应,但是不能为该国在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本研究从理论层面论证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未能进入理论预期的"倒U型"增长模式,实现发明专利对实用新型专利的挤出与替代。如果延续目前的发展态势,在政府不能主动实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调整的前提下,市场主体也难以自发放弃对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使用,从而形成"实用新型专利制度使用陷阱"。结合198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发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次经历了不显著为负、显著为正、不显著为负、显著为负的发展变化特征,过度"膨胀"的实用新型专利已对中国经济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向冲击。更趋理性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走向应沿袭日韩路径,在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阶段时主动大幅度降低制度依赖。对此,政府应弱化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激励政策,主动实施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制度调整,适时引导市场降低对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使用,增强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1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