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通径分析方法

被引:17
|
作者
杜强 [1 ]
孙强 [2 ]
杨琦 [1 ]
冯新宇 [2 ]
杨健 [3 ]
机构
[1]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3] 伯明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碳排放; 通径分析方法; 驱动因素; 通径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摘要
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通径分析方法;基于中国近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计算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与间接通径系数,分析了主要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程度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水平、运输强度、能源强度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直接通径系数越大,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拉动能力越大,间接通径系数越大,对其他因素依赖性越大;经济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1.338,表明经济增长直接刺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350,表明经济水平对其他2个因素依赖较小,且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运输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22,表明运输强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1.171,表明运输强度对经济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单位GDP所消耗的物流量与物流成本较高,所附加的产业价值较低;能源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216,表明能源强度是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119,表明经济发展拉动了能源的快速消费,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且单位周转量消耗的能源较高,能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低,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基于MOVES的车辆排放因子测试[J].黄文伟,强明明,孙龙林,张欣.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7(01)
  • [2] 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理分析[J].王韶华,于维洋,张伟. 环境工程.2014(12)
  • [3]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景预测模型[J].杨琦,朱容辉,赵小强.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 [4] 1996-2010年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研究[J].赵涛,郑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08)
  • [5] 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碳减排能力研究[J].魏庆琦,赵嵩正,肖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3(03)
  • [6]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呙小明,张宗益. 管理工程学报.2012(04)
  • [7]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纪建悦,孔胶胶. 科技管理研究.2012(06)
  • [8]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吴巧生,成金华,王华. 中国工业经济.2005(04)
  • [9] 通径分析的矩阵算法[J].崔党群,林德光. 生物数学学报.1994(01)
  • [10] 通径分析的数学模型[J].程新意,李绍疆. 工科数学.19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