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述评

被引:2
作者
刘旭旭 [1 ]
马知遥 [2 ]
机构
[1]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2]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的产业开发;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非遗的生态保护; 后申遗时代;
D O I
10.13784/j.cnki.22-1299/d.2013.06.002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2012年对于我国进行了1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特殊年份。十年让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进入理性期,非遗工作开始进入总结和学理提升的阶段。多数学者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断代研究。2012年也是"后申遗时代"的起步年,申遗热潮逐渐理性,从实践的角度去保护和认识非遗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产性保护成为热点。非遗的产业开发和非遗产业化的区分也为实现非遗经济价值带来新的思路。同时,在这一年更加注重非遗商业属性,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得以探讨。对于非遗的保护,除了保护名录措施越来越完善,警告退出机制的建立外,在这一年里,不仅让"非遗法"的价值和不足得以显现也使得非遗的生态保护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新的认识。"后申遗时代"更加注重活态传承,特别是对于传承人的研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讲,传承人也是整个生态保护链中的核心。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 [J].
徐艺乙 .
贵州社会科学, 2012, (12) :5-8
[2]   知识产权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 [J].
张爱娥 .
知识产权, 2012, (11) :72-76
[3]   民族文化自觉的法律确认与时代呼吁——写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一周年之际 [J].
吴安新 ;
邓江凌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1 (06) :19-24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学透视 [J].
杨程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3 (10) :1-6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J].
苑利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2, 20 (03) :1-5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途径 [J].
李荣启 .
文化学刊, 2012, (05) :117-122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性及其体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缺陷为视角 [J].
高轩 ;
伍玉娣 .
河北学刊, 2012, 32 (05) :152-155
[8]   从文化生态视角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例 [J].
孙宏斌 .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2, (08) :28-29
[9]   我们为什么仍然为非遗担忧 [J].
冯骥才 .
环球人文地理, 2012, (15)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