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劳工立场的在线“抗争性公共领域”——对一个关注劳工议题之新媒体的个案研究

被引:9
作者
李艳红
机构
[1]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
抗争性公共领域; 另类媒体; 互联网; 劳工;
D O I
10.14086/j.cnki.wujhs.2016.06.010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D663.1 [工人阶级];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0302 ; 030204 ;
摘要
互联网语境下,劳工阶层之抗争性公共领域如何形成,又可能遭遇哪些困境?关注劳工议题的自媒体X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提供了一个"深描"样本。本文将其视为于主流公共领域之外建立另类共公领域的努力,从结构、表征和互动三个维度对个案进行考察。基本发现是:X确实构成了持续产制劳工阶层本位的社会正义话语的场所,致力于反抗资方和主流媒体话语的霸权,进行利益与身份政治的抗争;但是,X在培育能动的"抗争性公众"方面则受到局限,且缺乏稳定的结构性保障。这说明X具有成长和培育劳工阶层之抗争性公共领域的潜力,但面临诸多限制。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另类公共领域的形成具有如下推论意义:一方面,新兴媒体技术的赋权能力、针对新兴媒体相对宽松的管制环境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等共同构成了抗争性公共领域浮现的基础;另一方面,不稳定的体制位置、缺乏可持续的财政基础以及"互联网生态"等共同构成了限制技术赋权的因素,约束着其发挥社会政治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10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农民工媒介形象呈现探讨——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J].
蒋苏 ;
曾艳梅 .
新闻世界, 2013, (07) :254-255
[2]   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对QQ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J].
陈韵博 .
当代青年研究, 2011, (08) :22-25
[3]   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分析——以2003年—2010年《陕西日报》的报道为例 [J].
薛倩 .
新闻世界, 2011, (07) :196-197
[4]   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 [J].
李艳红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2) :2-14+94
[5]   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 [J].
乔同舟 ;
李红涛 .
新闻大学 , 2005, (04) :32-37
[6]  
Online Activism and Counter-Public Spheres[J] . Guoxin Xing. Javnost - The Public . 2012 (2)
[7]  
Subalt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 Wanning Sun. Javnost - The Public . 2012 (2)
[8]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J] . David Domingo,Thorsten Quandt,Ari Heinonen,Steve Paulussen,Jane B. Singer,Marina Vujnovic. Journalism Practice . 2008 (3)
[9]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J] . Peter Dahlgre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2005 (2)
[10]  
The New York Times looks at one block in Harlem: Narratives of race in journalism[J] . Peter Parisi.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 199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