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人格保护的困境与前路

被引:20
作者
李佳伦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网络虚拟人格; 名誉权; 虚拟财产; 准人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民法总则》首次确立了数据和虚拟财产的客体地位,但网络虚拟人格的固有部分保护容易被忽略。在个人网店的名誉被侵害的情况下,通常只能主张经营者个人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至于游戏人物的虚拟人格的名誉以及操作游戏的自然人的名誉,在特定的能够识别并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群体中,可看作是重合的;在其他情况下,二者被视为不同客体,也就是说,对于上述名誉的侵害,视为一个侵权行为侵害了不同的客体。网络虚拟人格的保护方式有二种:一是把虚拟人格归为虚拟财产,从而使虚拟人格被自然人人格吸收,这也是目前《民法总则》体现的保护方法;二是承认虚拟人格的准人格性,让虚拟人格和自然人人格一定程度分离,在虚拟人格商业化过程中弱化其人格属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2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我国《民法总则(草案)》的构造、创新与完善 [J].
陈华彬 .
比较法研究, 2016, (05) :156-167
[2]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 [J].
梅夏英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9) :164-183+209
[3]   个人网店的民事主体定位 [J].
赵晨笑 .
山东审判, 2016, 32 (03) :50-54
[4]   民法典与人的美德 [J].
谢鸿飞 .
中国法律评论, 2015, (04) :40-47
[5]   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再批评 [J].
尹田 .
比较法研究, 2015, (06) :1-7
[7]   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有限分离论之反思 [J].
谭启平 .
现代法学, 2007, (05) :143-152
[8]   诉权与实体权利主体相分离的类型化分析 [J].
肖建华 .
法学评论, 2002, (01) :139-145+70
[9]  
民事诉权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江伟等著, 2002
[10]   Place and cyberspace [J].
Lemley, MA .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3, 91 (02) :52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