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和中国能源强度分解

被引:19
作者
齐绍洲
王班班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 能源强度;
D O I
10.13516/j.cnki.wes.2013.09.001
中图分类号
F426.2 [];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本文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纳入要素替代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并细致刻画了开放条件下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及其要素使用情况。通过构建一个要素投入需求方程组模型,本文采用SUR回归估计了1998-2009年我国自发技术进步、R&D、技术购买、FDI和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能源要素份额和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进步效应总体上导致能源强度上升,但R&D和FDI技术溢出均能促使能源强度的降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要素替代作用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引用
收藏
页码:3 / 9+87 +8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J].
王华 ;
赖明勇 ;
柒江艺 .
管理世界, 2010, (12) :131-142
[2]   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价格扭曲与要素替代研究 [J].
陶小马 ;
邢建武 ;
黄鑫 ;
周雯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11) :3-16
[3]   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J].
樊茂清 ;
任若恩 ;
陈高才 .
经济学(季刊), 2010, 9 (01) :237-258
[4]   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 [J].
白俊红 ;
江可申 ;
李婧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3) :139-151
[5]   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基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 [J].
沈坤荣 ;
孙文杰 .
管理世界, 2009, (01) :38-48+187
[6]   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 [J].
吴延兵 .
经济研究, 2008, (08) :51-64
[7]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5, (04) :53-74
[8]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9]   Substitution possibilities and determinants of energy intensity for China [J].
Ma, Hengyun ;
Oxley, Les ;
Gibson, John .
ENERGY POLICY, 2009, 37 (05) :1793-1804
[10]  
Technology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J] . Karen Fisher-Vanden,Gary H. Jeffers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