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的秉性、境遇与创造性转化

被引:2
|
作者
蔡先金
机构
[1] 济南大学
关键词
传统话语; 中国传统; 话语体系;
D O 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07.006
中图分类号
H0-05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结论。而中国传统话语体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固有的秉性:民族性、系统性、开放性、时代性、先进性,但回顾与审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的生存境遇,不免令人唏嘘不已,既经历过消解的历程,又遭遇不同立场的争论,还迎接对其价值地位的重估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面对如此局面,在继承的过程中,传统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就应该运用思想的武器,树立传统话语体系的自信,创建适用于创造性转化的平台与环境,激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活力。在提供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条件下,我们还应该从九个方面去衡量与引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效果:思想的深度、证据的充分度、关键概念或范畴的力度、话语的真诚度、伦理的普适度、话语的完美度、他人接受度、话语的权威度、人类贡献度。然后高标准地实现传统话语体系从古代话语向现代话语、从本土语言向他者语言、从东方话语向西方话语、从民间话语向主流话语、从话语劣币向话语良币的转化,最终在守望与坚守中实现传统话语体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M]. 译林出版社 , 鲍尔, 2013
  • [2] 实践理性批判[M]. 九州出版社 , (德) 康德 (Kant, 2006
  • [3] 东方的遗产[M]. 东方出版社 , (美)威尔·杜兰(WillDurant)著, 2003
  • [4] 东方学[M]. 三联书店 , (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W.Said)著, 1999
  • [5] 世界的中国观[M]. 学林出版社 , 忻剑飞著, 1991
  • [6] 哲学史讲演录[M]. 商务印书馆 , (德)黑格尔(G.W.F.Hegel)著,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