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性假设

被引:36
作者
冯建军
机构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占有性个人主体; 类主体; 生态文明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61 [人道主义]; X-4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08 ; 0830 ;
摘要
从人性的视角反思生态危机,占有性个人主体性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走出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超越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走向类主体。从占有性个人主体到类主体,需要从个人哲学到类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换。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在于培养类主体,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类主体教育超越了以往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态人教育,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统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4+130 +13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互惠人类学再发现 [J].
赵旭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7) :106-117+206
[2]   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J].
冯建军 .
南京社会科学, 2016, (09) :123-130
[3]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J].
贺来 .
哲学研究, 2016, (08) :3-9+128
[4]   培育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使命 [J].
岳伟 ;
徐洁 .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5, (01) :18-22
[5]   从“理性人”到“理性生态人”——论教育观的后现代性转向及重构 [J].
刘炎欣 ;
陈婷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31 (03) :1-7+16
[6]   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 [J].
丰子义 .
山东社会科学, 2010, (07) :5-10
[7]   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 [J].
鲁洁 .
教育研究, 1999, (11) :3-10
[8]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中的深层生态学: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J].
郑和烈 ;
水刃 .
国外社会科学, 1991, (08) :43-44
[9]  
天人共美:一种生态的理念[N]. 文汇报. 2013 (012)
[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人民出版社 , 习近平,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