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聚类的中国分省碳排放初步研究

被引:17
作者
张彬 [1 ]
姚娜 [2 ]
刘学敏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关键词
环境经济; 碳排放; 驱动因素; 模糊聚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探索低碳发展的道路,既要注意到发展模式的普适性,也要考虑模式的适应性。在中国,从1980年开始CO2的排放总量就不断上涨。但是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环境状况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沿海与内陆、东中西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低碳发展时,必须考虑影响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策略。本文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出发,基于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利用Kaya模型研究分析例如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并将此三项指标作为模糊聚类指标,将中国按碳排放驱动因素分为4大区域,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实现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本文对应用该方法将中国按照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区划的优点与不足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余建英;何旭宏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中国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3]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 [J].
宋帮英 ;
苏方林 .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 (09) :25-30
[4]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趋势预测和碳排放研究 [J].
包森 ;
田立新 ;
王军帅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8) :1248-1254
[5]   基于经典偏最小二乘模型的CO2排放量宏观驱动因素分析 [J].
贾俊松 .
中国能源, 2010, 32 (07) :21-24+40
[6]   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英文) [J].
余慧超 ;
王礼茂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 (02) :155-163
[7]   中国能否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英文) [J].
石敏俊 ;
李娜 ;
周晟吕 ;
袁永娜 ;
马国霞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 (02) :145-154
[8]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J].
朱勤 ;
彭希哲 ;
陆志明 ;
吴开亚 .
资源科学, 2009, 31 (12) :2072-2079
[9]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J].
朱永彬 ;
王铮 ;
庞丽 ;
王丽娟 ;
邹秀萍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35-944
[10]   低碳发展之路需要经济和能源结构双重转型 [J].
刘学敏 .
中国科技投资, 2009, (07)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