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

被引:17
作者
马润凡 [1 ,2 ]
机构
[1]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河南省重点学科政治学团队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政治认同; 国家安全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0 [政治学、政治理论]; TP393.4 [国际互联网];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081201 ; 1201 ;
摘要
政治认同反映了公民对政治客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其要素及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和改变政治安全状态的性质。多向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不但拓展了政治认同生成的空间,而且使政治认同主体构成的多元层化、认同来源的交互渗透、认同序列的复杂多变等特点更为凸显。在西方"认同霸权"思维惯性和政治意图的支配下,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影响并刺激着发展中国家安全治理的需求。这就要求,一要树立治理的大数据思维,推动政治认同建构和整合的理念创新;二要调适治理方式,发挥和强化民众之间正向政治认同的大数据辐射效应;三要增强治理的民众需求导向,促进政治认同机制的分类建设;四要挖掘历史记忆,增进政治认同的经验感知。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全球网络空间“观念治理”的中国方案 [J].
余丽 ;
赵秀赞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1 (01) :70-75+159
[2]   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形成及其特点 [J].
夏自军 .
和平与发展, 2017, (03) :38-48+122
[3]   选择与建构:历史记忆固基政治认同的逻辑共生 [J].
詹小美 .
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2) :20-26
[4]   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 [J].
闫奎铭 ;
孙雍君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 (20) :101-106
[7]   “数据治国”的三个关键理念——从互联网思维到未来治理图景 [J].
杜小勇 ;
冯启娜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 (02) :49-61
[8]  
论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和作用[J]. 宋雅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3(00)
[9]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度优势 [J].
杨雪冬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 (04) :16-24+0
[10]   从“私民”到“公民”:网络空间主体的公共性转向 [J].
常晋芳 .
山东社会科学, 2013, (07)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