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包容性规制

被引:118
作者
李训虎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刑事司法; 人工智能; 技术赋权; 技术正当程序; 规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我国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走在世界前列,但暴露出数据垄断、算法黑箱以及应用场景设置随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背后所面临的合法性挑战、正当性隐忧和伦理性风险的科学解决与化解,要求超越传统思维,创新监管模式,引入技术赋权理念和技术正当程序,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进行包容性规制,以实现发展与规制的协调。刑事司法保障人权与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赋权理念,可以为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提供理念层面的宏观指引;在传统正当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技术正当程序,可以对刑事司法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过程规制,以促进司法数据的公开,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并推动刑事司法人工智能问责机制的建立。数据驱动下的司法人工智能应用对司法结构和司法治理模式形成冲击,并对司法运行产生重塑效应,逐渐形成人机协同的司法治理新模式。未来应当秉持以人为本、技术赋权理念,重塑人机关系新格局下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遵循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构建人机协同司法治理新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62+205 +205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人工智能治理:从科技中心主义到科技人文协作 [J].
曹建峰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9 (05) :98-107
[2]   司法人工智能的重塑效应及其限度 [J].
马长山 .
法学研究, 2020, 42 (04) :23-40
[3]   人工智能与事实认定 [J].
栗峥 .
法学研究, 2020, 42 (01) :117-133
[4]   算法透明原则的迷思——算法规制理论的批判 [J].
沈伟伟 .
环球法律评论, 2019, 41 (06) :20-39
[5]   可问责的算法 [J].
约叔华A克鲁尔 ;
乔安娜休伊 ;
索伦巴洛卡斯 ;
爱德华W菲尔顿 ;
乔尔R瑞登伯格 ;
大卫G罗宾逊 ;
哈兰余 ;
沈伟伟 ;
薛迪 .
地方立法研究, 2019, 4 (04) :102-150
[6]   “206工程”的构建要点与主要功能 [J].
黄祥青 .
中国检察官, 2018, (15) :75-76
[7]   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之变 [J].
季卫东 .
东方法学, 2018, (01) :125-133
[8]   迈克尔·曼论国家自主性权力 [J].
刘昶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7 (01) :76-85
[9]  
在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N]. 李克强.人民日报. 2017 (003)
[10]  
搭建现代化信息桥梁 推进“智慧法院”建设[N]. 曹雅静.人民法院报. 2016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