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

被引:24
作者
张务农 [1 ]
贾保先 [2 ]
机构
[1]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 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后人类主义; 智慧课堂; 教学主体; 人工智能;
D O I
10.13811/j.cnki.eer.2020.01.016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人文主义的"人"具有纯洁性、自然性、永恒性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天然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的"人"则主张排出"人"的概念,纳入"非人",体现为对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研究从"人"和"非人"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1)从"非人"视角看,智慧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从永恒的主体转化为流动的主体,从纯洁的主体转化为混合的主体,从自然的主体转化为增强的主体;但从"人"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主体虚无""非人主体""主体弱化"的风险;(2)"非人"打开了"人"的空间,这种对"人"的解构正是智慧课堂人性论建构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3)在构建新的教学主体时,可以打开"人"的概念,接纳更多的"非人",但对"人"的弱化并没有获得伦理上的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智慧课堂学习体验:技术赋能身体图式的唤起 [J].
沈夏林 ;
邓倩 ;
刘勉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9) :75-82
[2]   以指数思维引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J].
祝智庭 ;
俞建慧 ;
韩中美 ;
黄昌勤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1) :5-16+32
[3]   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挑战与重塑 [J].
朱彦明 .
南京社会科学, 2018, (11) :129-136
[4]   后人文主义:超人还是非人? [J].
李俐兴 .
理论界, 2017, (12) :18-27
[5]   教学媒体:由技术工具论、工具实在论到具身理论的范式转换 [J].
张刚要 ;
李艺 .
中国电化教育, 2017, (04) :17-23
[8]  
身体、机器与后人类: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救人就是救自己》[J]. 肖明文.文学理论前沿. 2014(02)
[9]  
新媒体网络中的个体:被忽视的身体[J]. 李丹丹.新媒体与社会. 2014(04)
[10]   后人类主义:人文主义的消解和技术主义建构 [J].
杨一铎 .
社会科学家, 2012, (11) :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