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政策的意义——质性取向在政策研究中的定位

被引:25
|
作者
曾荣光
机构
[1]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
关键词
量化研究; 主观意义; 人类行动; 参考框架; 研究者; 定量研究; 质性研究; 文法规则; 定位;
D O I
10.19355/j.cnki.1671-9468.2011.01.012
中图分类号
G40-03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量化研究在教育政策研究的主导地位,在过去三十年受到质性研究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无论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还是评鉴过程中,政策参与者特别是政策受众,对有关政策所赋予的主观意义对政策的成败至为重要。本文正是以教育政策研究中量化与质性研究取向的争论作起点,整理质性研究中三个方法学取向(现象学、语言学、诠释学)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建构出一个整合的质性研究的指导架构,以作为质性研究在教育政策研究定位的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80+192 +192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
    曾荣光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04) : 2 - 30+184
  • [2]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陈向明著, 2000
  • [3] 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A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J] . Margaret R. Somers.Theory and Society . 1994 (5)
  • [4]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2 James S.Coleman. Westview Press . 1990
  • [5] Ecologic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2 Curry,Patrick. Polity . 2006
  • [6]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2 . 2001
  • [7]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2 Victor Ne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 1998
  • [8]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2 Danto,Arthur 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9]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2 Forester John. . 1989
  • [10] The deliberative practitioner:Encouraging participatory planning process .2 Forester,J.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