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的OLR特征

被引:24
|
作者
李永华 [1 ,2 ]
徐海明 [1 ]
高阳华 [2 ]
李强 [1 ]
白莹莹 [2 ]
何泽能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典型旱涝年夏季; OLR; 低频振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6年全球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东部夏季典型旱涝年OLR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区域降水指数可确定3个典型干旱年(2006,1994和1997年)和3个典型洪涝年(1998,1980和1993年),而1998年和2006年分别是1959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和偏少最明显的年份。西南地区东部典型旱涝年夏季OLR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洪涝(干旱)年,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到江淮地区OLR值偏低(高),同时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OLR值也偏低(高),而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OLR值偏高(低)。从3个关键区平均的逐日变化来看,赤道东印度洋地区对流活动典型涝年强于典型旱年,菲律宾及其附近地区对流活动则是旱年强于涝年,青藏高原东部至江淮流域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极端涝年盛行上升运动。涝年热带地区的ITCZ以向西移动的特征为主,而旱年热带地区的ITCZ夏季前期则以向东移动的特征为主。典型涝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北传的特征较明显,6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时间可以传到30°N以北,典型旱年孟加拉湾南部及赤道东印度洋地区的对流主要呈现南北振荡、偶有中断的活动特征,很少时间能达到30°N。低纬热带地区关键区域OLR 5~9月一般都具有准40天左右的显著低频变化周期,而准12~15天的准双周变化周期在部分时段也显著。典型涝年夏季OLR 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西南地区东部区域得到加强,低频对流偏强,引起降水偏多,而典型旱年夏季则相反,OLR 40天左右低频对流经向和纬向传播在该区域得到削弱,低频对流偏弱,引起降水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861 / 8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及其大气环流异常
    李永华
    徐海明
    刘德
    [J]. 气象学报, 2009, 67 (01) : 122 - 132
  • [2]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夏季旱涝的联系
    周浩
    刘晓冉
    程炳岩
    [J].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 1324 - 1332
  • [3] 重庆城区近百余年旱涝变化
    李永华
    高阳华
    唐云辉
    [J]. 高原气象, 2008, (01) : 162 - 168
  • [4]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蒋兴文
    李跃清
    李春
    杜军
    [J]. 高原气象, 2007, (03) : 476 - 484
  • [5]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OLR与降水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柳苗
    李栋梁
    [J]. 高原气象, 2007, (02) : 249 - 256
  • [6] 云南雨季开始期与热带OLR的联系
    刘瑜
    黄玮
    陶云
    朱勇
    [J]. 高原气象, 2007, (02) : 409 - 413
  • [7] OLR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联
    张礼平
    丁一汇
    陈正洪
    汪金福
    [J]. 气象学报, 2007, (01) : 75 - 83
  • [8] 夏季亚洲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巩远发
    段廷扬
    张菡
    [J]. 大气科学, 2007, (01) : 89 - 98
  • [9]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田宏
    [J]. 高原气象, 2006, (04) : 633 - 642
  • [10] 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特征的研究
    程胜
    李崇银
    [J]. 大气科学 , 2006, (04) : 660 -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