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季风的分布特征及其指数对比分析

被引:19
|
作者
周懿 [1 ,2 ]
范广洲 [1 ,3 ]
华维 [1 ]
王炳赟 [1 ]
朱丽华 [1 ]
周定文 [1 ]
机构
[1] 不详
[2]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四川省气象台
[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6] 不详
关键词
高原季风; 高原季风指数; 散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P、Z和σ三种坐标系中对青藏高原地区冬、夏季各环流场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原季风的主要分布区域,并得出对流层高原季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由散度场表征的风场辐散、辐合上。同时,利用高原主体中心的散度区域平均值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PMI。对比分析新、旧几种高原季风指数的计算方法、物理意义、年变化及年际变化,表明DivPMI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且能较好地解释高原季风的产生机理,在反映高原季风的季节演变特征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各种高原季风指数与1、4、7、10月中国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Div-PMI指数与高原地区降水呈一致负相关,且相关最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517 / 153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J]. 高原气象 , 2013, (06) : 1557 - 1567
  • [2] 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异常与川渝地区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
    梁玲
    李跃清
    胡豪然
    蒋兴文
    章尔震
    [J].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 1538 - 1545
  • [3] 再分析温度资料与西藏地区冬、夏季观测气温的比较
    孙玉婷
    高庆九
    闵锦忠
    [J]. 高原气象 , 2013, (04) : 909 - 920
  • [4] 青藏高原东部三种再分析资料与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李瑞青
    吕世华
    韩博
    高艳红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6) : 1488 - 1502
  • [5] The 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J]. 荀学义,胡泽勇,马耀明.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2(06)
  • [6]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
    于琳琳
    陈海山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5) : 1173 - 1182
  • [7] 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关键区视热源特征与中国西南春旱的联系
    过霁冰
    徐祥德
    施晓晖
    徐杰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4) : 900 - 909
  • [8]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Ⅰ:气候平均[J]. 宇婧婧,刘屹岷,吴国雄.气象学报. 2011(01)
  • [9] 新的高原季风指数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的关系
    田俊
    马振峰
    范广洲
    陈小婷
    [J]. 气象科学, 2010, 30 (03) : 308 - 315
  • [10] 国外几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与分析
    邓小花
    翟盘茂
    袁春红
    [J]. 气象科技, 2010, (01) :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