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居民高储蓄现象:效率损失和因素分析

被引:8
作者
张明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居民高储蓄; 效率损失; 因素分析;
D O I
10.19626/j.cnki.cn31-1163/f.2005.08.003
中图分类号
F832.2 [银行制度与业务];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虽然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但还需要引入外资来满足额外的投资需求,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本文首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的效率损失进行简单测算,计算结果表明,迄今为止高储蓄现象造成的损失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其次,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投资工具匮乏,政策性因素和文化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收入分配差距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一个基于金融市场缺陷的理论解释 [J].
贾德奎 ;
施红俊 .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3, (04) :2-4
[2]   从基尼系数的测算看我国居民收入状况 [J].
夏华 .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3, (05) :55-59
[3]   “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 [J].
刘金全 ;
邵欣炜 ;
崔畅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01) :108-111
[4]   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 [J].
余永定 .
世界经济, 2002, (12) :3-13
[5]   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 [J].
陈宗胜 ;
周云波 .
经济研究, 2001, (04) :14-23+57
[6]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 [J].
龙志和 ;
周浩明 .
经济研究, 2000, (11) :33-38+79
[7]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J].
袁志刚 ;
宋铮 .
经济研究, 2000, (11) :24-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