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点分析法提取地势起伏度——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78
作者
韩海辉
高婷
易欢
杨敏
阎晓娟
任广利
杨军录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关键词
变点分析法; 地势起伏度; 青藏高原;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2.01.013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以青藏高原区域大尺度SRTM3-DEM为数据源,运用GIS的窗口递增分析法依次计算2×2、3×3、4×4、5×5、…、32×32窗口下的地势起伏度,然后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的分析平均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进行分级分析,得出实验区最佳分析窗口面积为1.17 km2,地势起伏度可分出八级,其中小起伏山地分布最广。高原边缘的地势起伏度普遍较大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与河流朔源侵蚀作用强烈;而高原内部地势较为平缓,冰川、冻土作用下的侵蚀搬运可能对地势起伏的影响更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DEM地形信息量计算的不确定性研究 [J].
陶旸 ;
汤国安 ;
王春 ;
祝士杰 ;
杨昕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398-402
[2]   基于DEM的青海贵德地区地形起伏度的研究 [J].
王岩 ;
刘少峰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2117-2121
[3]   青藏高原春季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夏季气温的影响 [J].
李洪权 ;
范广洲 ;
周定文 ;
华维 ;
刘雅勤 ;
李学敏 .
地理科学, 2008, (02) :259-265
[4]   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J].
郭芳芳 ;
杨农 ;
孟晖 ;
张岳桥 ;
叶宝莹 .
中国地质, 2008, (01) :131-143
[5]   基于GIS的澜沧江下游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 [J].
闫满存 ;
王光谦 .
地理科学, 2007, (03) :365-370
[6]   基于DEM的重庆三峡库区水系提取试验研究 [J].
俞雷 ;
刘洪斌 ;
武伟 .
地理科学, 2006, (05) :5616-5621
[7]   基于DEM的准噶尔盆地及其西北山区地势起伏度研究 [J].
唐飞 ;
陈曦 ;
程维明 ;
周可法 .
干旱区地理, 2006, (03) :388-392
[8]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定量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J].
张婷 ;
汤国安 ;
王春 ;
龙毅 ;
吴良超 ;
王峥 .
地理科学, 2005, (04) :85-90
[9]   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J].
陈建军 ;
张树文 ;
李洪星 ;
于力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3) :49-53
[10]   中国地形起伏度的提取及在水土流失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刘新华 ;
杨勤科 ;
汤国安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1) :57-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