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基于指数模型的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分布
被引:22
|作者:
毕硕本
[1
]
计晗
[1
]
梁静涛
[2
]
乔文文
[2
]
李禧亮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空间分析;
指数模型;
史前聚落遗址;
郑州—洛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TP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为了探究郑州—洛阳地区史前人类聚落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支持下,主要使用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别获取4个史前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造适宜性指数评价系统,建立聚落遗址指数模型,将模型结果与遗址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比较,阐述遗址分布的特征和原因,并据此解读史前人地关系演变。研究结果表明:①史前人类遗址选址对上述4因子具有强烈的选择倾向:地势较低的地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交通和农作物种植;坡度较小的平原地带受地表径流势能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建造房屋和抵御自然灾害;阳坡(朝南)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挡风寒,也适宜植被和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而河流湖泊则可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②在4个史前文化时期中,裴李岗时期的人类生存能力较弱,对环境依赖性较强,为谋求生存,必须尽可能占据环境最优区域;在仰韶前期和仰韶后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不仅能够选择条件较优的居住点,还开始扩展新的生存领域;龙山时期人类按自由意志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在遗址数量大幅增长,并开始出现社会分化现象,部分人群凭借某种特权得以优先占据条件最好的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454 / 1462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