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

被引:19
作者
方恺 [1 ,2 ]
沈万斌 [2 ]
董德明 [2 ]
机构
[1] 荷兰莱顿大学环境科学系
[2]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能源足迹; 经济因素; 技术因素; IPAT等式; LMDI法; 吉林省;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3.01.013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基于IPAT等式和LMDI法,分别建立了能源足迹的驱动模型和分解模型,分析了吉林省1994-2010年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人均能源足迹的影响特征和程度,绘制了人均能源足迹随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非等比例变化的三维曲面图。结果表明:在过去17 a中,以人均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是吉林省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年均贡献值为0.054 hm2;以能源足迹强度为标志的技术进步则是抑制人均能源足迹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年均贡献值为-0.027 hm2。总体上,经济因素对人均能源足迹的影响程度约为技术因素的2倍,且这种差距在近年来不断扩大,致使人均能源足迹呈增长趋势,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显著增大。未来一段时期内,抑制吉林省能源足迹增长的重点在于技术进步。此外,在双变量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的不规则分布格局下,人均能源足迹将呈现复合曲面变化;最后结合吉林省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技术水平、抑制能源足迹增速的措施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能源足迹变化的多因素影响效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J].
方恺 ;
沈万斌 ;
高凯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28 (02) :133-138
[2]   能源足迹核算的改进与预测——以吉林省为例 [J].
方恺 ;
沈万斌 ;
董德明 .
地理研究, 2011, 30 (10) :1835-1846
[3]   干旱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以新疆为例 [J].
张雷 ;
杨波 ;
程晓凌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5) :713-718
[4]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 [J].
吴敬锐 ;
杨兆萍 ;
阿达衣赛肯 .
干旱区地理, 2011, 34 (01) :187-193
[5]   脱钩指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表达 [J].
陆钟武 ;
王鹤鸣 ;
岳强 .
资源科学, 2011, 33 (01) :2-9
[6]   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J].
杨足膺 ;
赵媛 ;
付伍明 .
生态学报, 2010, 30 (24) :6741-6748
[7]   能源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能源利用效益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J].
方恺 ;
董德明 ;
沈万斌 .
地理科学, 2010, 30 (05) :686-692
[8]   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 [J].
聂锐 ;
张涛 ;
王迪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9) :1557-1564
[9]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技术进步影响实证分析 [J].
邹艳芬 .
资源科学, 2010, 32 (07) :1280-1288
[10]   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评价分析 [J].
李芹芳 ;
钱文君 ;
陈玮 ;
许晓婷 ;
程晓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3) :45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