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关系的新释——基于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视角

被引:51
作者
杨绪辉 [1 ]
沈书生 [2 ]
机构
[1]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师; 人工智能技术; 人性结构; 技术哲学;
D O I
10.13811/j.cnki.eer.2019.05.002
中图分类号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G451 [教师];
学科分类号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04 ; 0401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再一次兴起,为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教育工作者亟须一种崭新的视角和特定的语言促使教师深入理解自身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首先,研究借用技术现象学"人性结构"的相关理论,解读了信息化时代教师存在的"缺陷",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代具"作用;接着对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延异运动进行了解析,描摹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两者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后,对教师如何审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反思。研究表明,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事实上构成了"人—技术"的存在结构,在后者构建未来教育空间的态势下,教师要想生存,就需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以及自身"变"的特点和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外在化的技术物体与技术物体的个性化——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内在张力 [J].
陈明宽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 35 (03) :63-69
[2]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与突破路径 [J].
杨现民 ;
张昊 ;
郭利明 ;
林秀清 ;
李新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 (03) :30-38
[3]   量子信息技术及其意义 [J].
吴国林 .
哲学分析, 2017, 8 (05) :18-30+196
[4]   教学技术恐惧的内涵、生成与化解 [J].
覃泽宇 .
中国教育学刊, 2017, (08) :78-81
[5]   论教育中技术的生存历程及其发展指向——基于人技关系的分析与刻画 [J].
叶晓玲 ;
李艺 .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 (02) :19-25+52
[6]   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 [J].
闫志明 ;
唐夏夏 ;
秦旋 ;
张飞 ;
段元美 .
远程教育杂志, 2017, 35 (01) :26-35
[7]   卡西尔的技术哲学思想初探 [J].
沈国琴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 38 (03) :66-71
[8]   人工智能是否终将超越人类智能——基于机器学习与人脑认知基本原理的探讨 [J].
龚怡宏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 (07) :12-21
[9]   论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及其中的延异运动——基于技术现象学观点的分析 [J].
叶晓玲 ;
李艺 .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34 (06) :5-10
[10]   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 [J].
郭晓晖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25 (07) :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