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研究——以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英雄与改造二流子为考察对象

被引:19
作者
王建华
机构
[1]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公民塑造; 劳动英雄; 二流子; 身份—角色;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08.04.020
中图分类号
D2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学科分类号
030204 ; 0305 ; 030503 ; 0307 ;
摘要
本文以陕甘宁边区发展劳动英雄与改造二流子为考察对象,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改造中"公民塑造"的路径。在立足阶级动员的基础上,中共创造了"身份—角色"的个体改造机制;在改造过程中农民对土地的"眷恋"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那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消灭私有产权意味着个体对抗"身份—角色"的内核被消解,个体的生存完全依赖国家,由此促成了建国后的一系列群众运动。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林伯渠文集.[M].林伯渠著;.华艺出版社.1996,
[2]  
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M].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等编;张闻天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3]  
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M].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档案出版社.1993,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  
彭真文选.[M].彭真 著.人民出版社.1991,
[6]  
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陕西省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91,
[7]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美)亨廷顿(Huntington;S.P.)著;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8]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M].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室 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