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0731”局地强对流观测分析

被引:10
|
作者
王晓峰 [1 ,2 ,3 ,4 ]
许晓林 [3 ,4 ]
张蕾 [3 ,4 ]
王平 [3 ,4 ]
徐同 [3 ,4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4] 中国气象局台风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风; 地面辐合线; 强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 [探测技术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94-2012年上海自动站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强对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夏季热岛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上海近地层加密观测网资料,分析了城市热岛、海陆风、湖陆风在"0731"局地强对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范围有所扩大,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增加,具有中心城区及沿江、沿湖地区多发的特点。热岛效应促使边界层急流形成;午后南北两支海陆风和湖陆风的出现,为上海带来了水汽;热岛效应的叠加加速了不稳定能量累积和近地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当海陆风在上海中心城区形成地面辐合线时,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并加剧了对流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627 / 163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2010年8月8-10日辽东半岛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梁军
    张胜军
    石小龙
    王树雄
    刘晓初
    [J]. 高原气象, 2012, (05) : 1320 - 1331
  • [2] 上海盛夏连续清晨对流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J]. 顾问,路璐,施春红,陈永林.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2011(02)
  • [3] 超大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差异
    张艳
    鲍文杰
    余琦
    马蔚纯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4) : 1121 - 1128
  • [4] 盛夏渤海湾大气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对比分析
    赵金霞
    徐灵芝
    卢焕珍
    范苏丹
    [J]. 气象, 2012, 38 (03) : 336 - 343
  • [5] 华南前汛期福建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赖绍钧
    何芬
    陈海山
    沈桐立
    吴伟杰
    吴毅伟
    [J]. 高原气象, 2012, 31 (01) : 167 - 175
  • [6]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王彦
    于莉莉
    李艳伟
    朱男男
    高留喜
    [J].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06) : 724 - 731
  • [7]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
    李青春
    苗世光
    郑祚芳
    李耀东
    曹晓彦
    [J]. 高原气象 , 2011, (05) : 1232 - 1242
  • [8] 一次苏皖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结构演变特征和作用分析
    吴海英
    曾明剑
    尹东屏
    王啸华
    孙燕
    [J]. 高原气象, 2010, 29 (06) : 1431 - 1440
  • [9]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分析
    尹东屏
    吴海英
    张备
    曾明剑
    王啸华
    喜度
    [J].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 1261 - 1269
  • [10]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尹红萍
    曹晓岗
    [J]. 气象, 2010, 36 (08) : 19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