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分循环的影响

被引:15
|
作者
荣艳淑
张行南
姜海燕
白路遥
机构
[1]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要素; 线性趋势; 水分循环; 长江上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9 [水文循环与水文气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长江上游最近30年(66个测站)蒸发皿蒸发量和最近50年(90个测站)的7种气象要素,分析了蒸发皿蒸发量的区域变化趋势和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因素;针对7个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变化,探讨了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后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分区,研究区域东西两侧(青藏高原和大巴山一带)为显著减少区,分别命名为RⅠ和RⅡ,中间(云贵高原北部到黄土高原南缘以及由二者包围的四川盆地一带)为显著增大区,命名为RⅢ区.影响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原因各有不同,青藏高原一带(RⅠ区)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原因可归结于太阳辐射强度和风动力扰动减弱所致.大巴山一带(RⅡ区)减少原因是太阳辐射强度、风动力扰动强度、湿度条件都在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一带(RⅢ区)蒸发皿蒸发量增加是环境气温强烈升高,导致其上空大气水汽含量显著减少,大气很干燥,引发蒸发过程加强所致.蒸发皿蒸发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水分循环强弱发生变化,对于RⅠ区,尽管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由于降水量和径流量增加的作用,这一区域的水分循环有所加强.在RⅡ区,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都在减少,因此RⅡ区水分循环显著减弱.在RⅢ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同时减少,而蒸发量增大,水量消耗增大,因此RⅢ区水分循环有减弱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2889 / 28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CHANGES OF PAN EVAPORATION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J]. RONG Yan-shu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WANG W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JIANG Hai-yan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1(04)
  • [2] 长江上游径流趋势分析及分布式小时模型应用
    侯保俭
    王渺林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0 (02) : 291 - 294
  • [3] 中国区域蒸发潜力不均性发展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徐兴奎
    LEVY Jason K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3) : 634 - 642
  • [4] 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分析
    荣艳淑
    周云
    王文
    [J]. 水科学进展, 2011, 22 (01) : 15 - 22
  • [5] 长江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对三峡工程的影响研究
    张远东
    魏加华
    [J]. 地学前缘, 2010, 17 (06) : 263 - 270
  • [6] 我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
    左金清
    任宏利
    李维京
    张培群
    杨明珠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9) : 2210 - 2221
  • [7] 大尺度水文模型TOPX构建及其与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的耦合
    雍斌
    任立良
    陈喜
    张运
    张万昌
    符淙斌
    牛国跃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8) : 1954 - 1965
  • [8] 长江上游川江段气温、降水及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王顺久
    [J]. 资源科学, 2009, 31 (07) : 1142 - 1149
  • [9] 近5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
    刘敏
    沈彦俊
    曾燕
    刘昌明
    [J]. 地理学报, 2009, 64 (03) : 259 - 269
  • [10]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丁一汇
    [J]. 中国水利, 2008, (02) : 20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