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

被引:56
|
作者
陈昌凤 [1 ]
仇筠茜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推荐; 信息茧房; 回音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391.3 [检索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Web2.0技术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增加了与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很难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本文也探讨了算法优化以降低信息茧房风险的可能性。算法技术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加深"个性化"来有效增强"多样性"。本文分析了信息聚合及其积极意义,以及Web2.0技术条件下"积极的受众(用户)"的可能。文中讨论了一些"除茧""破茧"的可能途径。我们不认同桑斯坦提出的偶然性信息的解决方案,认为真正要解决"信息茧房"之忧的问题,不如回到问题提出的原点,将实验条件下的单纯信息环境还原到人们的真实信息环境中,反省"信息茧房"这个虽有衍生空间和警示价值,却仍似是而非、缺乏科学证据的概念。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124 +12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